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证查询 | 注册会员 | 请登录
传承/发展/创新/包容
当前位置:首 页>新闻中心>行业要闻

中国孔子基金会换届会议暨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2 9:18:28   阅读次数:2930

于晓明当选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说明: 图片

1210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换届会议暨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济南召开。中国孔子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于晓明主持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同海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作工作报告。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孔子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听取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

会议选举产生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选举于晓明任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选举国承彦,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孔繁轲任副理事长,国承彦兼任秘书长。

说明: 图片

于晓明向各位理事一直以来对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关心支持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新当选理事表示祝贺。他指出,新一届理事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紧扣基金会宗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践行两个结合;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严格遵守基金会章程和各项规定,不碰红线、不触底线,将规矩意识贯穿到基金会工作各个方面;要着力建好研究阐发推广平台,聚焦四个讲清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持续推出更多学术研究成果;要充分发挥基金会国字号金字招牌作用,搭建国内国际影响力平台;探索设立更多专项基金,做大做强专项基金;要充分发挥基金会社会组织优势,办好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等品牌活动,搭建对外交流合作高端平台;要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持续巩固壮大基金规模,做好基金募集、管理和运营,为文化事业提供强大支撑平台。要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锻造和培养过硬队伍,扎实履行社会职责,努力开创中国孔子基金会各项事业新局面。 

说明: 图片

张同海代表省委宣传部祝贺会议成功召开。他表示,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之际,中国孔子基金会召开换届会议暨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坚持高站位,持续增强创新活力,组织联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儒商企业家等力量,聚焦四个高地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突出成果,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添了活力。他指出,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责任担当,聚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要突出主责主业,围绕使命任务,凝聚合力推出更多标志性成果;要致力打造品牌,在提升学术成色、强化人才培养、聚力办好文明论坛等方面持续发力;要锤炼过硬作风,推动基金会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着力提升基金管理效能,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说明: 图片

国承彦在工作报告中表示,中国孔子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任职期间,特别是202010月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合署办公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的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普及推广、国际交流传播、基金募集管理等六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创建全国4A级基金会。近年来,基金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工作制度;立足学术本色,资助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支持出版《孔子研究》等学术期刊和《儒典》等经典文献,高规格举办系列学术会议,着力做好研究阐释和成果转化,不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创新人才引用机制,发挥高端人才集聚优势,大力培育中华文化传承者;构建全方位传播矩阵,持续打造孔子学堂公益品牌,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举办“2023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等系列文化活动,创办尼山讲堂、尼山杏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参与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办孔子亚里士多德21世纪伦理学术论坛,设立海外孔子学堂,加强中外经典互译,大力培养知华友华青年汉学家,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基金募集取得历史性突破,公益基金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下一步,中国孔子基金会将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提升基金工作质效,厚植学术底色,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讲好尼山故事,提升文明对话层次能级,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积极力量。 

说明: 图片

中国孔子基金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成员,第一届、第二届监事会成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同志,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孔子网